践行“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 主题征文选登(10)——小事小节并不小


发布日期:2016-07-07 作者:薛朋 浏览次数:308




小事小节并不小
(旅游学院  李玉美)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从入党之前的各方面考验,到入党之后的一次次教育,对于“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之类的话并不陌生,如此反复而着重的强调,似乎与“大是大非”比起来,“小事小节”并不需要太多关注。然而,随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深入,逐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小事小节的强调一点也不亚于对“大是大非”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发表了题为《生活情趣无小事》的文章,他提到“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并强调指出“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还说党员干部要“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事和细节的一系列讲话无不鞭挞着部分人在这个“微”时代的丑恶嘴脸,同时也给每一位共产党员敲响了网络时代的言行警钟。
在信息畅通无阻的今天,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在人情盛行的社会,大家的私下交往也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展,前一秒钟是台上发言的领导,后一秒钟可能就是觥筹交错的朋友,昂首之时是颜面相对的同事,低头瞬间就变成互不相识的网友,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也让很多人对于自身“共产党员”的身份趋于淡化和模糊,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言行规范的漠视和忽略。坐在台上,不太容易犯“大是大非”的毛病,即使是一时兴起的言论也会受到习惯性的制约,不会出格;但是如果在朋友聚会、亲戚聚餐等私人的场合呢?如果是在微信、微博等网络空间呢?立于人前,不太容易做违规违法的行为,即使是偶遇突发的事件也会借鉴已积累的经验,不会逾矩,但是如果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私密空间呢?如果是在文字来往的虚拟世界呢?一件件震惊全国的小事不断告诫全党,私下里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瞬间、习惯性的一件事更能表现一个人的本质,更能暴露一个人的真实世界。从这个角度讲,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作风无小事”、“生活情趣无小事”等一系列讲话用最朴实的语言指出了当今社会共产党员最容易滑倒、跌跤的要害,值得所有同志引以为戒。
具体到本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很多教师在校园里有多重角色,即使面对学生时也亦师亦友,相处的场合也分为课堂内外,是不是能够做到课堂上讲的是自己首先相信并支持的?是不是能够做到站在讲台上和走出教室后都是同一个形象?这是每位老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个别老师走上讲台假大空地背教案,走下讲台自作聪明地骂教材,当众授课时冠冕堂皇,私下交流时抱怨连天,拿起教鞭时道貌岸然,转换角色后吊儿郎当……岂不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绝对不只是课堂上那几十分钟的事情,课堂之外的人格与形象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更为深刻与久远。一位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一定要了解细节的力量,知道一句话、一件事对学生的无形影响,时刻提醒自己从小处着手、从一言一行着手,树立起党员教师应有的形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管是一个政党、一个行业,溃败一般始于个体的细节问题,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每个人的“小事”汇集起来就是一个组织的大事,“小事”不慎则“大事”不成;同时,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不管是多大的困难、多远的路程,成功一般也始于个体的细节注意,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每个人的“小力量”凝聚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大力量”,“小事”不疏则“大事”不废。从这个意义上讲,再小的是与非都不是小问题,如果所有的“小事小节”都把握无误,那么大的是与非也就不再是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