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 主题征文选登(7)——教师要用行动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16-07-0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425



教师要用行动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    李霞)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理解“四讲四有”的标准?如何自觉实践这个标准?在这里,想重点谈谈立足岗位、发挥作用,在教书育人中用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学识和作风,更好地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理想,坚定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应以理想信念为先。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是指,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道路,并且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分肯定和继续坚持发展该理论的坚定信念。“制度自信”是指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是当前最为优越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方向,坚定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对教师来说,坚定“三个自信”,应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既是一种意志,更应是一种立场。教师应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修身立德,行为世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人者必先立德。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的智力、技能的发展,而且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具有高尚精神境界、文明精神生活的现代人,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教师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己任,须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方向,并永远扎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师职业的道德准则,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教育的道理千千万万,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华文化历来倡导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古语有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师者须品学皆高,“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方能育品德兼优之才。
中国文化向来以“明德至善”为人生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教师追求经师与人师合一的人格目标,它本质是要求通过授德、授道,提升受教育者德性境界,强调教育应重视人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定位。正如《论语》所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施教者以弘道为使命,践行正道,树立楷模。教师要修身立德、自尊自律,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不仅注重言传,更要做好身教,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濡养丰厚的学识底蕴:爱岗敬业、不断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阶段。教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新知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真才实学。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更要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自身专业化的内在动力与必由之路。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喜欢学习、热爱学习、有学习能力的教师能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职业的乐趣、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教风,提升教师专业修养水平与领会人生价值的境界。陶行知先生说:“好学是传染的,只有好学的先生才能教出好学的学生。”如果我们教师都是讲学习、好学习、会学习、勤学习、乐学习的榜样,都能以身作则地终身学习,一定也会感染到学生,使他们也不断地学习进步,追求不断创新。
 
培养青年学生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高校教师应当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敬业奉献精神;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工作艺术,增强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与学识修养教育和感染每一位学生,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